改革開放40周年 | 大國重器之能源工程

冷氣機清洗
洗冷氣機
清洗冷氣機
抽油煙機清洗 /
抽油煙機清洗廠商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重大能源工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相繼問世。40年風雨征程,40年篳路藍縷,這是創造奇跡的40年。eo今天就帶大傢回顧這40年間的超級能源工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改革開放的試驗田1979年4月23日,煤炭部向國務院呈報瞭《關於加快開發山西朔縣露天煤礦的報告》,安太堡項目被正式提到中外合作開發的議事日程上。經過三年艱難籌備與兩年艱苦建設,1987年,年設計產能1533萬噸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建成投產。平朔礦區建設初期
安太堡露天煤礦投產典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總面積達376平方公裡,地質儲量約為126億噸,是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安太堡露天煤礦項目取得瞭我國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的001號營業執照,拉開瞭改革開放的序幕。經歷瞭國人不理解、西方撤資、煤炭市場不景氣的波折,也經歷瞭為國傢創匯、成功進行經驗轉化、實行技術與人才輸出的喜悅,安太堡露天煤礦作為外方投資較大的項目先驅與典型,推動瞭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進程。
三峽工程成就百年夢想的世紀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經過18年的艱苦奮鬥,2012年全部工程竣工投產。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總裝機容量已達22500MW。
三峽樞紐滿負荷運行 日均發電5.4億千瓦時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攔蓄上遊洪水,減輕中下遊防洪壓力。有效緩解華中、華東能源供應不足問題,同時減少礦物燃燒的環境污染。改善川江航運條件,萬噸級船隊可達重慶主城港區。既是經濟效益巨大的經濟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會民生工程。雨後三峽工程全景西氣東輸氣貫神州的能源大動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發展迅速,但結構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均高達72%。發展清潔能源、調整能源結構已迫在眉睫。2000年2月國務院第一次會議批準啟動“西氣東輸”工程,這是僅次於長江三峽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資項目,是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標志性建設工程。
新疆庫爾勒塔裡木盆地克拉1氣井建造西氣東輸的石油工人們西氣東輸一線是以新疆塔裡木氣田為主供氣源。管道幹線西起新疆塔裡木輪南,東至上海白鶴鎮,幹線全長3843.5公裡。西氣東輸二線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資源的戰略通道,氣源來自中亞進口天然氣。工程一幹八支,全長8704公裡,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東達上海,南抵廣州、香港。西氣東輸三線從新疆通過江西抵達福建,把俄羅斯和中國西北部的天然氣輸往能源需求量龐大的中部、東南地區,幹線、支線總長度為7378公裡。
四大原油進口輸送管道解決瞭致命的後顧之憂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油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對外依存度也在節節攀升。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終於完成瞭中哈、中緬、中俄、中俄二線四大國際輸油管線的鋪設,進口能力達7000萬噸/年。有瞭這四大原油進口輸送管道,我國的國傢能源安全得到瞭有力的保障。中哈原油管道起於哈薩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勞,止於我國新疆距國境線2.2公裡的阿拉山口末站,是我國第一條進口原油管道。中緬原油管道起自緬甸西海岸馬德島的皎漂首站,從中緬邊境瑞麗進入中國,再經雲南省、貴州省,止於重慶市。該管道的開通使我國進口中東原油不必再經馬六甲海峽,直接由印度洋安達曼海的緬甸若開邦馬德島上岸,輸送至中國西南地區。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遠東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在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鎮進入中國境內,止於黑龍江省大慶市林源末站,是俄羅斯遠東原油管道向中國分輸支線。中俄原油管道二線起點、終點、長度、管徑、壓力、設計輸量和路由走向與中俄原油管道基本一致,建成後與現有管道聯合運行。
惠州大煉化大亞灣的石化帝國夢
1991年,廣東省批準設立大亞灣規劃區。1993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於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石化園區的第一傢大型企業――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投資額最大的中外合資石化企業之一。投資者為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荷蘭皇傢殼牌集團和廣東廣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烯烴和其他衍生品作為基礎化工原料供應中國市場。
中海油惠州煉化分公司是中海油獨資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煉廠,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集中加工高含酸重質原油的煉廠,是中國海油完善產業鏈,平衡上下遊,建設國際一流能源公司的重大戰略舉措。中海油煉化與中海殼牌並肩而立,兩大項目共同撐起瞭大亞灣石化基地的“脊梁”。
特高壓破解中國能源輸送瓶頸的大國重器
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史,電力需求與經濟始終保持同步。電力數據顯示,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37萬億千瓦時,比1978年增長瞭25.5倍,年均增速達到8.8%。特高壓輸送距離遠、容量大、損耗低、效率高,進一步保障瞭東中部電力供應,滿足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需要。
全國已經建成“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達到3.8萬千米,輸電能力超過1.4億千瓦。將西部、北部大型基地的電能經濟高效地輸送到東中部負荷中心,其中清潔能源超過一半,有力支撐瞭西部地區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開發利用。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改變瞭我國輸變電行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傢發展的被動局面,確立瞭國際領先地位,堪稱新時代中國的重器之一,成為中國制造的“金色名片”。
大亞灣核電中國對外開放的典范
太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外合資經營的大型核電建設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是大陸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由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營運管理。核電站安裝兩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機組,主要設備從國外引進,年發電能力為130億度。核電站於1994年建成並投入商業運行,大亞灣核電站年發電量的70%送入香港電網,另外的30%送入瞭廣東電網。
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和運行,成功實現瞭中國大陸大型商用核電站的起步,實現瞭中國核電建設跨越式發展、後發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為中國核電事業發展奠定瞭基礎,為粵港兩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嘗試。
西電東送萬傢燈火耀華夏
改革開放40年來,“西電東送”是改革開放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變西部地區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西電東送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將形成北、中、南三路送電格局。北線由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向華北電網輸電;中線由四川等省向華中、華東電網輸電;南線由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向華南輸電。
西電東送這一偉大工程,為西部省區把電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瞭新的歷史機遇,改變瞭東西部能源與經濟不平衡的狀況,加快瞭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與其他西部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相比,西電東送工程最大的特點是,它不僅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東部的工程,充分地體現瞭黨中央提出的“東西部協調發展,共同富裕,共同進退”的戰略構思。
(編輯;Wendy)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219/69919.html